拍品號碼 | 318 |
拍品作者 | 潘驚石 |
拍品名稱 | 潘驚石作 荔枝洞石《古獅鈕章》 |
拍品材質(zhì) | 荔枝洞石 |
拍品規(guī)格 | 6.5×2.9×2.8cm |
估價(元) | 350,000~400,000 |
成交(元) | 517,500 |
拍賣場次 | 壽山石雕珍品夜場 |
主辦單位 | 福建東南拍賣有限公司、海峽文化產(chǎn)權(quán)交易所 |
拍賣日期 | 2012年05月20日 |
潘驚石 字林平,出生于羅源。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(shù)大師陳建熙先生。91年創(chuàng)辦石雕工作室,從事雕刻藝術(shù)至今。作品風格多樣,擅長傳統(tǒng)印鈕,精俏色石雕,格調(diào)高雅, 皆付新意。尤喜兩爬蟲類,以隨色賦形著稱。現(xiàn)為福建省工藝美術(shù)研究院研究員,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員。高級工藝美術(shù)師,獲福建省工藝美術(shù)大師榮譽稱 號。
這枚荔枝洞石顏色潔白如冰雪,通體純凈,絕無瑕疵,凝潤光潔,晶瑩欲滴,如新鮮荔枝果肉般,質(zhì)色均屬上佳。以平臺格局圓雕古獅鈕,古獅作回首狀,造型飽滿,神態(tài)馴順,雕工精美,開絲細膩流暢,細節(jié)處一絲不茍,為傳統(tǒng)古獸鈕式的精品之作。
刀鋒上的舞蹈
文/譚雪芳
潘驚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例子:一個人如何揮霍他的才華。
在談論他的揮霍之前,我先來談一下他的才華。坦率地說,除了黃金之外,我不相信任何看似金光閃閃的東西,因此對任何質(zhì)地的獎章和證書我都抱有深刻的懷疑,在看了潘驚石的作品后我再次堅定我的判斷:證書豈能證明得了他作為一個藝術(shù)家的才情。他從來就是石頭上最美的舞者。
潘驚石從不停頓,他不停地有著新的念想掙扎著出生,見風就長,春情萌動。這個人,他在幾年時間里用刀鋒刻下了一個個片斷,他把他的才華揮霍于零散和 斷續(xù)的即興雕刻,在他熱情、好奇、勇敢和某種執(zhí)著的創(chuàng)作中,我卻奇怪地讀到了安穩(wěn)、平和和某種嫻熟的東西,看到了屬于潘驚石的特殊姿態(tài):他機靈地作古獸狀 在印章上面跳躍著——《商頌》,他象要做夢但又機警地把自己從夢中叫醒——《石破天驚》,有時候他又傷感又寒冷——《一葉知秋》,他時時沉醉于楚地的那 份"眾人皆醉我獨醒"的執(zhí)著——《屈原》,有時他又華麗又快樂——《桃之夭夭》……別人的才華是用來集合起來做一件事,而在潘驚石這里,才華是用來姿意揮 灑,幾近揮霍。在壽山石這種艱硬的石頭里,我分明看見了他思想中那種亦此亦彼的無窮機變;那些迅疾而尖利的刀鋒里,時時讓我看見他那種躍躍欲試而又難言的 復雜神情。可他又似乎更多地想表達一些懷疑,表達模糊,表達一些實驗,他讓我想起那個名叫唐詰·柯德的怪人,一生都為一個念頭戰(zhàn)斗,這成為他揮霍生命的一 種方式,用以證明生命的“不停”。
我向來喜歡通過一個人的書柜來讀他的世界,當我走過在印鈕大家潘驚石的書柜時,我似乎看見了這個人——我假定留著那個一撮小胡子、面貌憨厚、言語中 卻機鋒忽閃的中年男人就是那位在2006年都靈“冬奧會”上讓老外小小吃了一驚的九龍玉璽的制造者潘驚石的話,我看見他出現(xiàn)在如下的場所里:法布爾的《昆 蟲記》里、巴黎的盧浮宮中、屈原的《九歌》中,灰塵飛舞的作坊里、商代的殷墟里、秋天的傷感中、《山海經(jīng)》的靈異故事里、徘徊在李澤厚《美的歷程》里…… ——這是一個缺乏統(tǒng)一性的世界,它不自洽,每個場所都在各自漂移,嚴格地說,它們不是一個世界,而是很多世界的碎片,但在潘驚石那里,這些貌似雜亂的東西 卻又總能自成一片奇怪而又炫目的花朵。
生活中潘驚石是獨立而誠實的個體。他忠誠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被現(xiàn)實收買。我們常常看到他留連于江河湖海切磋釣技,拳擊賽的高潮時總能聽到他的吼叫,一 切關(guān)于毛的影像和文字都會令他著迷,他還沉迷于一切手工制作的東西,唐裝、手工的皮包和古董家俱都令他心動不已,至于呂克·貝松的電影張國榮的老歌都是他 的最愛,而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在深山里呆著完成他的《百獸率舞》……
人是很難以被陳述的。試圖用累贅的文字來描述一個人大多數(shù)時候是徒勞的。但基于在過去二十年中潘驚石的種種表現(xiàn),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,他仍會在石雕藝術(shù)中高速前行,至于方向嘛,石破天驚或者歸隱江湖是最大的一種可能。
一切留待時間吧,時間讓我成為了一個宏觀上的悲觀主義者和微觀上的樂觀主義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