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品號碼 | 546 |
拍品作者 | 王禔、趙古泥 |
拍品名稱 | 王禔為顧德芳刻平頭印、趙古泥刻 閑章 |
拍品材質(zhì) | |
拍品規(guī)格 | 3.2×1×1cm/2×1.4×1cm |
估價(元) | 9,000~10,000 |
成交(元) | 10,350 |
拍賣場次 | 印象萬千—金石篆刻專場 |
主辦單位 | 福建東南拍賣有限公司 |
拍賣日期 | 2016年05月22日 |
拍品介紹
印文:1.顧德芳2.安
邊款:1.古泥。2.福庵。
王禔(1879-1960),浙江杭州人。字維季,號福庵,名褆,初名壽祺,七十歲后自號持默老人。因喜收集印章,自稱印備,室名麋研齋。工書,凡鐘鼎、籀隸無不能。著有《王福庵書說文部目》《王福庵篆書詠懷詩》《糜硯齋印存》《說文部首檢異》《糜硯齋作篆通假》等,并集各家刻印輯為《福庵藏印》。
趙古泥(1873-1933),近代篆刻家。字石農(nóng),以號行,江蘇常熟人。篆刻得力于封泥,又出以新意,被譽(yù)為“虞山派”。弟子有鄧散木、汪大鐵等,輯有《拜缶廬印存》等。
金石大家王福庵
王禔自幼受到了良好家學(xué)教育。他的祖父王言為嘉慶戊寅舉人;父親王同光緒丁丑進(jìn)士,以著書教育為本,歷任杭州書院、紫陽書院院長。他隨父在紫陽書院學(xué)習(xí),耳濡目染,打下了深厚的學(xué)問根基。光緒晚期進(jìn)學(xué)為秀才,并任教于錢塘學(xué)堂。其時,印人因風(fēng)相聚,遂與丁仁、葉銘、吳隱于光緒甲辰(1904)年提出“人以印集,社因地名”的倡導(dǎo),而成立了西泠印社。1920年,因唐醉石推薦到北京,與唐氏一同供職于國民政府印籌局。“北京當(dāng)時為政治、文化中心,冠蓋云集。王禔篆刻受到極大推崇,如陳寶琛、寶熙兄弟,溥氏兄弟,陳仲恕、叔通兄弟,羅振玉、馬叔平等名流,皆為其文字至交。1924年,由擔(dān)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叔平推薦,王禔參加了故宮博物院清點(diǎn)清宮文物的工作,為當(dāng)時故宮的專門委員會15人委員之一。
王禔篆刻,初從秦漢入手,旋深邃于浙派,兼及明清各家。前期創(chuàng)作面目眾多,既有深厚蒼勁如小松、曼生之作,又有穩(wěn)健茂密如讓翁、悲庵之趣。40歲以后,博采眾長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面貌,白文醇厚蘊(yùn)藉,朱文秀逸圓勁。特別是鐵線篆,凝練委婉,如洛神臨波,嫦娥御風(fēng)。王氏刻側(cè)款,書體隨印面字義而變,盡洗靡曼,獨(dú)標(biāo)清麗,集綿渺之思,有韶倩之致,書法造詣極深。1920年,由唐醉石推薦到北京,與唐氏一同供職于國民政府印籌局。二十年代即名震京華,王禔篆刻受到極大推崇,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”及五院印籌,皆為王禔所篆。對后學(xué)之影響甚巨,至今學(xué)習(xí)者遍布海內(nèi)外。